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
«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»
新疆哈密的戈壁里,“为人民服务” 五个大字立了半个世纪,是刻着历史的丰碑,藏着先辈的血汗,可让人揪心的是,网红开着越野车在上面乱碾,留下难看的痕迹。
这哪是恶作剧,分明是糟践历史、挑衅信仰,破坏者还嚣张狡辩想逃责,好在有位博主千里赶来,用行动守护尊严,默默修复被损的丰碑,也点燃了国人的怒火,到底发生了啥?
“为人民服务”是怎么来的?
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那时还没有GPS,飞行员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训练时,天空和大地几乎难以分辨,没有导航设备,迷航成了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。
展开剩余87%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飞行员们,决定启动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,他们要在大地上创造一个永不消失的坐标,一个能让飞行员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的标识。
没有重型机械,只有最基本的工具皮尺和铁锹,飞行员们和战士们凭借纯粹的体力和决心,开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,他们用铁锹挖开地表上层的深色石子,露出下面浅色的土层。
之后他们一笔一划地 “写” 出五个大字,每个字宽近50米,差不多有三四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,这工程前后花了四个月,最后完成的五个字,覆盖面积达到七万五千平方米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语,它是那个时代实用主义精神的体现,是一项由汗水和劳动打造出来的生死与共的工具。
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飞机上已经配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,这些巨大的地面标识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,它不再为飞机提供指引,但它却随着时间的推移,完成了身份的转变。
从一个单纯的工具,它成为了一个象征,一个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,它承载了那一代军人的青春、奉献与奋斗,见证了他们为国奉献的日夜。
如今当我们通过手机地图的卫星影像重新“发现”这片奇迹时,这片巨大的文字已经超越了物质形态,成为了历史的见证。
破坏者死不承认
破坏者是一位网络红人,网名“新疆平头哥”,他开着越野车跑到这片原本应当被敬畏的土地上,进行刺耳的“漂移”表演,显然他并非想要毁掉这片历史遗迹,而是将它当作一个获取网络流量和眼球的工具。
这种行为本质上是消费主义的体现,将公共文化遗产私有化、娱乐化,榨取最后一点可以利用的价值,他的车轮在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黑色车辙,轮胎痕迹深到可以没过一个成年人的手掌。
“人” 字和 “民” 字之间的伤害最严重,巧合之下成了极具讽刺感的标志性破坏,更让人费解的是,破坏完他还不算完,竟然发了张自己手持国旗、站在那片被自己伤害过的土地上的照片。
这种表演不仅暴露了他对历史的漠视,也显示出他将自己的行为娱乐化、符号化的投机心理,事件发生后,破坏者的反应更进一步揭示了他行为的核心逻辑:缺乏责任感,只顾自己的利益。
他迅速删除了漂移的视频,坚决否认自己的行为,并将自己包装成“网络暴力”的受害者,声称车辙早就存在,在公众的质疑声中,他试图转移注意力,表示自己会去修复另一处地标。
直到网友曝光了他带有车牌号的视频截图,这场试图逃避责任的表演才彻底暴露,并以他的社交账户被禁言而告终,而这种破坏行为引发的愤怒,也激发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行动。
中国南方有位旅游博主,账号名是 “略靠谱旅社”,看到这新闻后心里很不踏实,他没光说不练、只口头谴责,反倒决定自己亲自去做些事。
5人自掏腰包赴戈壁修复
他们一行五个人,自己掏钱、开着车,花六天时间跑了2221公里,往那片广阔的戈壁赶,路上遭了不少罪,车子先爆了胎,后来发动机又出了毛病,这一路的辛苦真没法想象。
但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没有放弃,一路坚持到了目的地,修复的过程几乎充满了仪式感,为了能找到与戈壁地表色泽最匹配的石子,他们跑遍了很多地方,最终采购了整整20吨的石料。
因为戈壁深处路不好走,运输条件特别差,他们只能用一辆小货车,跑了27趟才把石子运到现场,到达后没靠啥现代化工具,全是人工一点一点把那些车辙痕迹填起来。
这个过程不仅是修复,还是一种对老一辈工匠精神的敬畏与传承,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“朝圣”仪式,一周的时间,他们不怕劳累,手工修复那些深深的车辙,每一块石子,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。
渐渐地,戈壁上那些刺眼的伤痕被平整,曾经难以忍受的车辙,终于消失不见,这一切的劳作带着一份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力量,既是对历史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的希望。
可修复好之后,仍有个难题摆在面前:戈壁深处禁止无人机飞行,他们没法从空中确认修复得到底如何。
于是团队想到一个办法,通过商业卫星拍摄,于是他们联系了一家卫星公司,请求从太空中对修复效果进行“终极验收”。
九月二十八号,卫星成功掠过戈壁拍摄到了清晰的画面,从传回来的照片里能看到,戈壁上的五个大字跟原来一样完好,那些碍眼的车辙痕迹全消失了。
这次修复远不只是份简单工作,更是一次漂亮的融合,既用上了最古老的工艺,又结合了最现代的科技,这场守护行动最终圆满落幕。
网络的力量
回顾整个事件的经过,网络空间始终扮演着一个看不见的关键角色,从最初曝光破坏者的行为,到修复者付诸实际行动,再到最终通过卫星照片确认修复效果。
网络在这整个过程中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,更是一个集“法庭”、“动员平台”和“公共见证”的复杂场域,它深刻地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戈壁上这片土地的命运。
第一,网络成了“审判场”,破坏事件曝光后,网友们通过视频、截图和对车牌号的识别,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,这些数字痕迹不可辩驳,证明了破坏者的行为是有意为之。
民间的监督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“互联网的记忆”迅速成为了揭露真相的武器,最终促使相关平台采取了行动。
网友们的一条评论,“在人民的头顶上搞破坏”迅速汇聚了公众的愤怒,迫使这起看似个人的恶作剧,成为了一次对公共情感的直接挑衅。
第二,网络又成了“动员场”,一位南方的博主通过网络得知戈壁地标被毁的消息后,心中充满了愤慨,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网络上的愤怒,而是将这种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,带领团队前往戈壁进行修复。
发布于:湖南省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