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秦始皇传位之谜的两种历史记载
秦始皇的继位者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的历史谜团,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。
第一种说法来自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讲述了赵高、胡亥和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的故事。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重,在沙丘行宫写下诏书命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。然而诏书尚未发出,秦始皇便驾崩了。为防止消息泄露引发动乱,李斯决定秘不发丧,将始皇遗体安置在通风的辒辌车中,每日照常呈递奏章,由宦官代为批阅。
展开剩余70%当时掌握印玺的赵高与胡亥关系密切,他联合李斯篡改诏书,立胡亥为太子,同时伪造诏书斥责扶苏不孝、蒙恬不忠,命二人自尽。为掩盖尸体腐臭,车队还特意装载臭鱼混淆气味。待回到咸阳发布丧讯时,扶苏已死,胡亥顺利继位。
第二种说法则来自近年发现的西汉竹简《赵正书》。这部2009年由北京大学购回的珍贵文献记载,秦始皇在柏人病重时,曾与李斯等重臣商议继位人选。丞相李斯和御史大夫冯去疾进言:如今路途遥远,恐大臣生变,建议立胡亥为继承人。始皇应允:可。随后驾崩,胡亥继位后立即处死了扶苏和蒙恬。
从历史背景分析,扶苏与始皇政见相左可能是关键因素。作为儒家学者淳于越的学生,扶苏反对父亲的焚书坑儒政策,主张恢复分封制,这与始皇推行的中央集权理念背道而驰。公元前213年咸阳宫的那场着名辩论中,扶苏的老师淳于越公开反对郡县制,成为焚书事件的导火索。将皇位传给政见相悖的儿子,无异于否定自己毕生的政治理想。
此外,作为法家代表的李斯也不会支持倾向儒家的扶苏。从吕不韦门客到帝国丞相,李斯始终是中央集权的坚定推行者,他与始皇的政治同盟关系决定其必然反对扶苏继位。
值得注意的是,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起义时,竟以扶苏冤死为号召,这从侧面印证了扶苏与秦朝统治集团的矛盾。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贬秦扬汉的倾向,可能影响了相关记载的客观性。
《赵正书》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。这部成书于西汉早期的文献,因其特殊的出土背景,可能保留了更原始的历史记忆。两种记载孰真孰假,或许正如历史本身一样复杂难辨,留待后人继续探索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